米芾拜石

米芾拜石

明 陈洪绶 《米芾拜石图 》

据《宋稗类钞》记载,米芾听说安徽的灵璧石奇特后,为了得到灵璧石,便向上司请求到距灵璧石较近的涟水做官。米芾整日醉心于品石、赏石,以至于好几次遭到贬官,一生宦途失意。一次,他新任无为州监军,初入州署,发现院内立着一块大石,形状十分奇特,心中不禁大喜:“此石足以受我一拜。”说完,他整理衣冠,伏首大拜,口中还念念有词:“石兄,受我一拜。”此后,他还称这块大石为“石丈”。 一日,米芾在调任途中见到河岸有一块奇石,“状奇丑”。他大为惊奇,一时得意忘形,便让仆人取过官袍、官笏,设席跪拜于地,念念有辞地感叹:“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此石头便是现在鼎鼎大名的灵璧石。自此,“米芾拜石”的经典故事便成为雅文趣事,流传于世。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虞姬文化园负责人凌娟向我们介绍:

灵璧始建于宋元祐元年,即1086年,是千年古县。这里盛产四大名石之首的灵璧石。灵璧石是汲取日月精华,汇聚山川灵气,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下所形成的。灵璧石具有形奇、声韵、质佳、纹妙、色美、意远等特质,尽显“瘦、皱、透、漏”审美四形,兼备“清、奇、古、丑、朴、拙、顽、怪”八种意境。

当“米芾拜石”化为一桩美谈之时,无独有偶,宋词大家苏轼也同样对灵璧石颇为喜爱。得益于统治者的大兴园林和文人墨客的推崇,赏石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盛。苏轼正是在此背景下,于游览山水、造访友人、疗愈自我之时,与灵璧石结下不解之缘。

北宋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太守。在此期间,他就因酷爱灵璧石,曾数次到灵璧县寻觅石头,放置在案头以供观赏。为了得到灵璧石,他不惜用翰墨换取,并且还在调离徐州外任后专程到灵璧拜访张氏园亭主人,游览张氏园。苏轼也应张氏之邀,写了一篇《灵璧张氏园亭记》,留传后世。

灵璧石无论是在物理价值上,还是精神意义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会采集灵璧石用来制作编磬,以供皇家郊庙乐器之用。帝王聆听着石头发出的天籁之声,制礼作乐以便安定国家;仁人志士则用石头表示坚贞品格,比喻君子道德情怀。古往今来,爱石者都是以石为师,以石为友,诗书丹青,歌颂吟咏。

在赏石文化盛行的大环境下,公元1117年,痴迷奇石的宋徽宗,开始建筑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艮岳寿山”。宋徽宗动用原本运输漕粮的船只运送奇石花,这些船队十船为一纲,专职用于运送花石,命名“花石纲”。这些花石之中就包括灵璧石,因此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北宋宣和年间,为保证皇家园林“艮岳寿山”能按时完工,朱勔带领花石纲船队前往汴京。但他们在行至灵璧蒋圩时与一粮草兵船相遇。两只船队难以同行,便引起了官兵哗变,船上所运花石纲全被哗变官兵掀翻于沿河坡岸,遂形成花石纲遗址。后来,大部分灵璧石虽然在金军南下时被军民砸碎,用来充当抗击金兵的炮石,但这处遗址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灵璧石在当时的无尽魅力。

灵璧石的种类极为丰富,是世界瑰丽的地质奇观。它经过八亿年的沧海桑田,形成独特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即会“唱歌”的石头磬石),宏观藻类化石(珍珠石),罕见细粒硅质灰岩(白灵璧),稀有钙藻龙鳞石(皖螺石),还形成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及古地震遗迹等。如今,魅力无穷的灵璧石,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它更加迷人的风采。

灵璧县现在建有灵璧奇石文化园。该园占地300余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内亭台楼阁,灰瓦白墙,错落有致,中心建有100亩环形湖。内部还有以“九龙壁”磬石和“笑口常开”纹石为代表的近千块园林石如珍珠般散落园内。沿湖面四周建设的五大功能区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灵璧石的美名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它凭借着变幻多元的造型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才有了如今的赞誉。时光流转,风云变迁,灵璧石作为有着历史积淀的文化美石即使跨越千年,也同样在现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闪耀着艺术的光辉。

✲ 部分图片来源:

@灵璧楚风宋韵文旅公司

采 写|张靳伟

播 音|李旭光

制 作|裴英桦

微 信|裴英桦

初 审|孙益民

二 审|杨雪雷

终 审|李 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风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