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为学为何?

梁启超:为学为何?

原创 张筱帆 人文清华讲坛

你为什么进学校?看到这个问题的你,或许心中瞬间萌生出了答案,或许同样陷入思考——是啊,我为什么进学校?

百年以前,面对一众师生,梁启超也提出了这一问题。

如果我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

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

1922年,应苏州学生联合会的要求,梁启超先生做了一场题为《为学与做人》的演讲,阐述了其关于教育目标的理念——教育应教人不惑、不忧、不惧。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尽管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关于教育的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人。回溯梁启超的思想,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探寻到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形成

梁启超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萌芽于1891年入学万木草堂时期,从1897年执教时务学堂至1903年美洲大陆之行期间基本成型,此后其教育思想继续发展,直到1920年回归学校教育后逐渐成熟。

梁启超结束从政生涯后,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领域。1920年,梁启超游历欧美归国,见到了欧洲先进文明带来飞速的社会进步,同时也震撼于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影响,梁启超的教育观出现了新的发展。较之努力学好具体学科,梁启超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所以教育家教人做人,不是简单教他学做一个单独的人罢了,而是要教他在社会上能够胜任任何一种身份,例如父母、儿女、丈夫、妻子、伙计等,乃至国民。”这是梁启超首次提出“学做现代人”的教育宗旨。

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三个面向

梁启超认为传统的智育、德育、体育的教育模式过于笼统、狭隘,批评当时的学校是“贩卖知识的杂货店”。梁启超提出现代化教育需要关注的三个面向,即知、情、意。孔子曾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由此出发,梁启超将其总结为教育的三个方面,即知育、情育、意育。三方圆满,方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人”。

何以不惑?梁启超认为“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其一,须积累相当的常识。在学校教育中,小学中学阶段所教的课程,正是为了填补基本知识的漏洞,免得凡事都需要自己摸索;其二,获得关于一项职业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是前人的积累,这一类知识从高等学校获得;其三,“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行事思考细密踏实有条理,方能拥有遇事能断的智慧,真正实现“不惑”。

何以不忧?梁启超认为应当从仁者的处世观中寻找方法。老子曾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而不是将学问或劳动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拥有这种心境,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做到“不忧”。

何以不惧?梁启超认为,其一,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其二,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然而做到如此,需时时磨炼意志,方能面对应做之事不迟疑,不畏首畏尾、左支右绌,这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才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

梁启超主张推广知育、情育、意育“三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契合“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东方理念,从一个全新角度纳入中国教育之中。

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实践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除了理念之外,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其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出发,梁启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

梁启超重视学校教育,认为改革学校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主张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协调的新式教育体系。梁启超参考日本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成人期,并对各阶段的教育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梁启超最为强调国民的基础义务教育。“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教育应从小抓起,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他批判了以死记硬背和实施体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封建儿童教育,认为这一方法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认为应该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育有制可依,还要有经费和师资的保障。梁启超设计了较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依次为:为期三或四年的寻常师范学校;为期四年的高等师范学校;因倡导自由研究而不设年限的师范大学。此外,梁启超认为现代教师应确立高尚的人生观,学无止境,不断发展,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是梁启超对师范教育的期待,也是对自身的要求。

梁启超还强调“长兴学社”的教学方法,“长兴学社”作为研究院,不同于其他基础教育机构,而是为培养大学者而存在。“长兴学社”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修养,须经历长期学习训练,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才可成就学问。

此外,梁启超认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二者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同样,梁启超身体力行,将办报刊、建学会、演讲等方法纳入育人范畴。

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时代的梁启超,是推动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先驱。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兼济天下、以人为本的关怀。梁启超希望教育出真正具有独立能力的现代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代大师的永恒追求。

汪晖,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文系、历史系双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理论等。

主要著作包括《世纪的诞生》(“20世纪的中国”第一部,另两部待出)、《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卷本)、《去政治化的政治》《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短二十世纪》等近20种,大量作品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斯洛文尼亚文等各种文字,约20余种。

2013年与哈贝马斯同获"卢卡·帕西欧利奖”, 2018年获“安莉内泽·迈尔研究奖”。

19世纪末,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面临生死抉择。梁启超毕其一生,推动伤痕累累的旧帝国,重生为生机勃勃的“少年中国”。

2023年9月11日,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之际,人文清华讲坛开学第一课:理解思想者梁启超。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带你走近这位百科全书式的跨时代巨人,思考在当下的大变革中,如何洞悉未来,探索前行。

原标题:《梁启超:为学为何?(内附直播预告及福利)》

阅读原文

风雨相关